我国部分地区处于雷击事故高发区域,每年因造成的事故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令人扼腕。雷电灾害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随着各行各业的科技迅速发展,高层建筑物、电气设备、信息设备不断增多,雷击事故更是频繁发生,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更是难以衡量。以下是近年来部分雷击事故案例:
1.2021年5月24日,海南东方市三家镇红草村地区突发雷雨天气,42头牛受雷击事故死亡,直接经济损失几十万元。
2.2022年5月8日下午,云南曲靖富源县发生雷击事故导致当地农民一死三伤。
3.2022广东省一个名叫新桐镇的小村庄突发雷电天气情况,7头牛受雷击事故死亡,直接经济损失初步估计超5万元。
4.2022年5月28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德荣马乡发生了一起雷击事件,7名正在采挖虫草的村民被雷电击中身亡。
5.2022年8月24日,玉龙雪山景区发生雷击事故,致一对拍婚纱照的新人一死一伤。
6.2023年4月3日,武汉蔡甸区新农村夏家咀村5号台区支线6-7号导线被雷击劈断,辖区内8个台区2000余用户无电可用。
以上案例说明防雷十分必要,气象部门要求处于一二三类防雷分类的建筑物必须将雷电防护装置与建筑的设计、建设同时进行,并定期进行雷电防护装置检测,以防雷击侵害。
雷电流具有热效应、电效应和机械力效应三大特点,其破坏形式也通过这些特点具有不同的危害特性。
热效应危害:在雷云对地放电时,强大的雷电流从雷击点注入被击物体,由于雷电流幅值高达数十至数百千安,其热效应可以在雷击点局部范围内产生温度高达6000~10000℃,甚至更高的温度,能够将金属熔化,树木、草堆引燃;当雷电波侵入建筑物内低压供配电线路时,可以使线路熔断。这些由雷电流的巨大能量使被击中物体燃烧或金属材料熔化的现象都属于典型的雷电流的热效应破坏作用。
电效应危害:在雷云对地放电时,这种效应能使被击物体或设备造成造成严重损害。雷电流通过载流导体产生电动力的破坏作用,通常是过流造成的设备或物体的电路故障。
机械效应危害:所产生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雷电流注入树木或建筑构件时在它们内部产生的内压力;二是雷电流的冲击波效应。在雷云对地放电时,这两种效应亦能对地面被击物体造成严重危害。
雷电防护装置是防止建筑本身及内部人员及财产受雷击及其引发的灾害的一种装置。它能将接收到的雷电流快速的通过雷电防护装置导入大地,从而达到保护建筑内的人和物的目的。我国部分地区处于雷击事故多发区,雷电防护装置因部分暴露于空气中会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自然老化,雷击和其他因素(如温湿度,PH值等)也可能造成雷电防护装置的损坏,为了确保雷电防护装置的正常有效运行,所以必须对处于相应雷电防护要求的进行定期检测。
一般来讲,每个建筑或单位应确定雷电防护分类的情况下确定检测的周期,易燃易爆场所实行半年一检,其他必须安装雷电防护装置的场所施行一年一检。
目前各省收费价格不一,但收费标准大都由当地气象部门及各地气象协会单位统一确定发布。各地收费标准大都与年平均雷暴日相关,年平均雷暴日越高的地区相应的收费标准也越高。
答:雷电来临时,躲在室内是比较安全的,但这也只是相对室外而言。在室内如果不注意采取措施,除了会遭受球形雷击直接袭击外,还可能遭受间接雷击的侵害。
1、一定要关闭好门窗;
2、尽量远离金属门窗、金属幕墙、有电源插座的地方,不要站在阳台上;
3、在室内不要靠近、更不要触摸任何金属管线,包括水管、暖气管、煤气管等等;
4、如在打雷的时候,在室内最好不要使用任何家用电器,包括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有线电话、洗衣机、微波炉等,打雷之前最好拨掉所有的电源插头;
5、如果不慎遭雷击,应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户外防止雷击:
1、不要在树下避雨,雷雨天气大树是良好的“引雷针”,尽量与大树远离,保持5米距离。
2、雷雨天不要在空旷平坦的地区停留,不要在山顶久留(雷击多发区晴天也不行)
3、雷雨天气如就近有山洞、房屋或车辆应及时进入山洞、房屋或车辆内部躲避。
4、如附近无避雷场所且雷击即将发生在附近,应并拢双腿且蹲下,双手抱膝并躺下减少与地面接触面积和身体高度。雷击击中人前受害者会有短时间的头发竖起和心悸感,此时应立即避开原地,且采取第三条措施。
5、远离建筑的引下线,接闪杆,金属烟囱,旗杆。
6、无就近避雷场所,处于旷野时,避免在雷雨天气中快速跑动。